弘扬中医特色护理 护佑百姓健康

医疗资讯 5阅读

揭阳市中医院脑病科坚持中西医结合,努力创建具有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有耳穴压豆、穴位艾灸、穴位敷贴、中医热煨等多项技术,在提高慢病管理及脑病康复恢复期护理中取得显著效果。

一、耳穴压豆以丸代针避免疼痛和感染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区域,是机体各部通过经络 在耳廓上的反应点或区(人的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典型的全息现象)。能反应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可诊、治、防。《灵枢》表述:耳为宗脉之所聚。手足三阳经都联系耳部,阴经则通过经别合于阳经而与耳廓相通,耳部与全身经络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对各种内脏和各种感觉机能的调节起到重要的作用。

耳穴疗法是中国古老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耳穴压豆是在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保健方法,优势在于不用针刺,以丸代针,避免了针刺产生的疼痛和感染。通过经络传导,能起到镇痛安神、疏通经络、温经散寒、调整脏腑气血的功效,促进机体阴阳平衡。耳穴压豆主要可用于高血压、疼痛性疾病(牙痛、扭伤、肩颈痛)、失眠、过敏(荨麻疹、鼻炎)、糖尿病、急性炎症、脑血管意外及术后昏迷患者的促醒、焦虑等疾病的辅助治疗。操作时,根据中医“辨证求因、对因论治”的原则选取对应穴位。

病例1:卢某,男性,76岁,诊断:脑出血后遗症,入院后因缺氧后出现烦躁、惊恐发作,予给氧气吸入及采用耳穴压豆法做辅助疗法,选取脑、神门、心、皮质下、内分泌等穴位施治,起到缓解患者大脑皮质的紧张状态、镇静止痉、安神等作用。经治疗 7天,患者躁动情绪逐日缓解,现在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病例2:吴某,女性,76岁,诊断:脑梗死恢复期,脑梗死后半月余,入院呈嗜睡状,言语含糊,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医生根据患者症状,选取脑、神门、三焦、内分泌、胰等穴位,行耳穴压豆为辅助治疗,起到调节神经功能、醒神开窍的作用。经治疗3天,神志清楚,1周后能简单对答,2周后认知能力明显恢复,能和家属流利对答。现在患者能简单对答,简单遵嘱动作。

注意事项:

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2.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3.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4.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5.对于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和年老体弱、孕妇等人群,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按压宜重;

6.习惯性流产者忌用。

二、艾灸,调整脏腑阴阳

《本草纲目》言“艾叶苦而辛,生温熟热,可升可降,阳也,可走三阴,逐寒湿”。艾灸的功效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防病保健。是利用艾绒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通过光、热及化学刺激等综合作用,引起经络的反应,调整脏腑阴阳。

临床上主要用于腰腿痛、风寒湿痹、肘劳、漏肩风、面瘫、胃痛、腹痛、泄泻、咳嗽、哮喘、心悸及其他多种慢性病患者的防治。“艾灸的方法分为直接灸、悬灸、艾灸器温和灸、隔物灸等,根据不同的疾病,选取不同的方法及穴位。”

脑科因长期卧床导致胃肠功能减弱,引起便秘的患者,在患者神阙、天枢、中脘、上巨虚等穴位应用艾灸,调节胃肠蠕动、理气健脾、通调胃肠的有显著疗效。

注意事项:

1.操作时要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根据情况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2.孕妇腹部、腰骶部禁灸。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

3.凡高热、昏迷、大量吐血、抽搐、精神病患者、极度消瘦者等禁灸。

4.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5.对于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施灸。

三、穴位贴敷,内病外治的独特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有无创痛的特点。

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药研成细末,添加赋形剂后调和成一定的剂型。敷于体表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的作用。

在脑病科,根据方剂中的药物作用不同,治疗的作用及疗效各不相同。常用有治疗痰热蕴肺、咳嗽咳痰的药剂。将穴位贴贴敷于定喘、肺腧、丰隆等穴位,通过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宣发与宿降功能,起到祛除邪气而治疗咳嗽、咳痰的作用。也有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通过贴敷于涌泉穴、神阙穴等,可通经走窜、疏肝下气、引火归元、疏经通络,从而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引起的头晕、 头痛、失眠、心悸、肢体麻木等症状。

注意事项:1.操作时应注意观察皮肤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并根据病情、年龄、皮肤情况调整贴敷时间;2.操作部位皮肤完整性受损、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3.2岁以下婴幼儿、孕妇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