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例心房分流术在长海成功实施——有望改变中国心衰患者生存现状
近日,D-shant心房分流器全国多中心注册临床研究在我院完成了首例受试者入组。这是上海市首例心房分流术,标志着心衰导管介入的新型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方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患者53岁,男性,2019年开始逐渐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等症状,2年多的时间里曾多次住院治疗。4个月前,患者病情再次出现复发并有加重迹象,医院徐志云教授团队接诊后,初步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心衰”,需立即入院治疗。
入院后,徐志云教授团队经过病例讨论,先后给予强心利尿纠正心衰及“三联”药物治疗,但患者心衰症状依旧明显。经过多次方案调整,其活动耐量仍然远低于常人,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心功能不稳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徐志云教授团队决定使用“心房分流术”救治该患者。
心房分流器的作用原理即通过经皮介入微创的方式在房间隔植入一枚分流装置,在不明显减少左心排量和明显增加右心负荷的基础上降低左心房压力,缓解肺淤血及呼吸困难,从而改善心衰症状及预后。
“该临床研究自2020年启动至今,全国已成功完成40余例人体植入,全部在局麻下完成,手术成功率100\%且未出现任何器械安全性事件。尤其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来说,能够有效缓解左心房超负荷,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运动耐量及预后。”该项目长海中心主要研究者徐志云教授介绍说。
经过术前筛选排查及专家审核,团队成员认为该患者存在心房分流术指征,可以在局麻下进行心房分流器植入。在严密论证和精心部署后,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根据既往经验及病情特点,徐志云教授团队使用6mm球囊预扩张后在患者体内植入20-6mm心房分流器,透视下测量分流孔径5.1mm,孔径精准达标,心房分流器植入部位准确,形态良好,植入后效果显著,患者左房负荷超载和肺淤血明显减轻,血流动力学达到有效目标值,胸闷症状出现显著缓解。术后患者病情稳定,活动耐量显著改善,目前已顺利出院。
心力衰竭是一种老年性慢性疾病,也是迄今为止尚未被真正解决的心血管疾病难题,心衰患者往往每年需反复住院,活动耐量差,生存质量和存活率较低。药物治疗一直以来存在依从性差、达标率低、调药繁琐、不良反应偏多的问题,临床上迫切需要出现一种适应症广、安全有效的器械治疗方式以解决困境。
随着这一领域临床研究的进展,未来心房分流术这项技术有望能成为心力衰竭的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而改变中国广大心衰患者的生存现状。
文 | 乔帆
图 | 心外科供图
编辑 | 王雯珏
-
上一篇: 金钢团队发表研究论文——有效提升胰腺癌早筛率
下一篇:13年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