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话三伏

病人教育 4阅读
“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独特疗法。据漳州市中医院康复科赵学田主任医师介绍。“冬病”指的是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症。而“夏治”是中医学根据时序变迁,寒来暑往对人体脏腑的影响。夏季亦是人体阳气最旺之时的“三伏天”予以施治的方法,进行中医辨证施治,防治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的方法。
冬病夏治疗法最具代表性的为中医穴位敷药外治法,亦称“天灸疗法”,即中医学中的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利用三伏天,在人体穴位上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的药物,可以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恢复正常。像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部疾患和一些久病阳虚、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疾病。这些疾病一般在寒冬季节容易发作,症状明显,常以治标缓解症状为主。不便从本质上进行治疗。但到了夏季,这类疾病发作较少,正是治疗的好时机。
另据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洪敏俐介绍,慢支和哮喘均属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同时患有慢支和哮喘的也不少见,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咳痰的主要症状,伴有喘息每年发作约三个月,并持续两年或两年以上者,发病率达3%—5%,50岁以上的患病率高于50岁以下的3—8倍。支气管哮喘,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气急、咳嗽、咳泡沫痰为主要症状。与患者本身的肺、脾、肾三者有关。“脾为生痰之源”脾运化人体水湿、脾气虚弱则运化失常,水湿停滞于体内而生痰。肾阳虚的人则为水液代谢失常,留于体内,积聚生痰,痰停留于肺则喘咳,肾气虚则不纳气,呼出气多,吸入带有氧气的空气少,上气不接下气则喘,内脏的虚若,功能低下,这是致病的关键内在条件,这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故此,中医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是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患者背部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的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以提高抗病能力。
专家温馨提示:今年三伏具体时间为:
             初伏:7月13日(周六)
             中伏:7月23日(周二)
             末伏:8月12日(周一)
 
 
2013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