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世界早产日 让我们一起来关爱“早产儿”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和儿童期是生长迟缓、感染性疾病和发育落后的高风险人群,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出院后科学的营养管理不仅关系到早产儿的体格生长,而且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成年期慢性疾病相关。
图1:婴儿舒适的睡眠环境
目标人群是出院后至校正年龄1岁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旨在促进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系统化管理,规范个体化喂养指导,进一步提高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质量。
(一)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与疾病预防指导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护理困难,要求护理时间尽量集中,动作轻柔,避免频繁、过度刺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护理要点:
1.保暖: 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发育成熟度及环境温湿度,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适度保暖,提倡“袋鼠式护理”方法。
图2:提倡袋鼠式护理 家属与婴儿进行亲密接触
2.避免感染: 接触早产儿前和换尿布后洗手,减少亲友探望,每次喂奶后清洁和消毒奶具,居室每日开窗通风。保持脐部干爽清洁,若发现脓性分泌物或脐轮红肿,及时就诊。
3.提供适宜睡眠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安静,光线明暗要有明显昼夜区别,帮助早产儿建立昼夜节律。注意早产儿体位,避免吸入或窒息。
图3:婴儿保暖
4.预防接种: 按照《国家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相关要求进行预防接种。
图4:小儿预防接种疫苗
(二) 早期发展促进指导
了解两次随访期间进行早期发展促进的实施情况,根据神经心理行为发育筛查或评估结果并结合养育史,进行下一阶段的早期发展促进指导。
1.出院前教育
产儿刚出院时,由于环境、生活节律和喂养方式的改变,可出现不适应的表现,如喂养不顺利、哺乳困难、进食奶量明显减少、呛奶、呕吐、大便不通畅等,甚至会导致短期内体重减轻,使再次入院几率增加。尤其是小胎龄、出院时尚未足月的早产儿、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者,出院后仍存在较高的发病风险。因此,在出院前应对早产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学会喂养和护理方法。要指导家长学会观察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和异常情况,预防和紧急处理喂养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图5:出院前健康教育指导
2.喂养指导
对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在出院前应尝试母婴间的接触和进行哺乳指导,鼓励袋鼠式护理,通过母婴的皮肤接触,促进母亲泌乳,使早产儿尽快学会正确的含接、吸吮及其与吞咽和呼吸的协调。在随访中,除了对早产儿的定期评估之外,应注意指导母亲的膳食和营养,了解泌乳情况,鼓励家庭成员的支持,尽可能坚持母乳喂养至1岁以上。教育家长应遵从医生的指导,学习强化喂养的方法。
图6:百色市妇幼保健院孕妇学校:培训家属如何护理婴儿
3.提高随访的依从性
早产儿在出院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面临着生长落后、神经发育迟缓和发病率增加的风险,尤其出生后第1年是追赶生长的关键期,定期监测和评估,针对性的喂养指导和干预,能有效帮助大多数早产儿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改善其预后。应使家长了解随访的重要意义,增加依从性。根据各医疗机构的特点,以多种形式开展早产儿家长的教育,共同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
总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营养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适宜的追赶生长;预防各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保证神经系统的良好结局;有利于远期健康。
发布:宣传科 资料处理:黄磊 杨彩艳 农秋荣 新生儿科
本文来源:节选自《中华儿科杂志》
-
上一篇: 【健康科普】天气转冷 专家支招让宝宝远离季节性疾病
下一篇:新的一年,愿健康常伴!这些护心指南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