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550多个孩子重获新生!这家医院担起“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社会责任新内涵

医疗资讯 0阅读

秋意浓浓,正是收获的季节。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兰渭希望小学,11岁女孩茜茜正在教室里认真听讲,不久前的一次考试,她再次考出全班前三的好成绩。3年前,这个曾因“肝豆状核变性”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小黄人”,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小黄人”公益项目的帮助下来到杭州,免费接受了儿童肝移植手术。如今,生命的绿芽破土重生,蓬勃向上。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浙江援青专家、浙大一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陈水芳,“沉浸式”扎根边陲小镇德令哈3年有余。担任青海海西州人民医院院长的第一天起,陈水芳便融入当地,克服高原山地气候,“对症下药”,提升海西州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将“医疗输血”变为“医疗造血”。


新疆阿克苏,在浙大一院病理专家指导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病理科在南疆率先开展“胃ESD标本规范化取材及诊断”“冰冻液氮冷冻技术”“幽门螺旋杆菌美蓝染色技术”等6项新技术。医院病理科3名高年资医师已独立参与外院疑难病例会诊,3名低年资医师已能独立完成日常性病理诊断业务。


……


建院75年来,浙大一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多措并举推进医疗帮扶,还与国内众多优秀的公益组织携手创新救助模式,致力于帮助家庭困难群众解决就医实际问题,担起“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的社会责任新内涵。

公益行动挽救“小黄人”生命


托举起困难家庭生的希望


浙大一院“小黄人”爱心之家,10个月大的悦悦正探着脑袋,张望着窗外的世界。


悦悦来自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今年1月10日,出生第三天,人变黄了,没多久,拉出了陶土色的大便,再后来,尿也黄了。


当地医院治不了,转到昆明市儿童医院,悦悦被诊断为先天性胆道闭锁,要抓紧做手术。为了孩子,悦悦家人四处筹钱,做了葛西手术。但手术并不顺利,术后悦悦依旧全身都黄。


为做手术,悦悦一家已债台高筑。到底还要不要救这个孩子?家庭大多数人都投了放弃票,但悦悦妈哪里肯放弃啊,哪怕砸锅卖铁也要给悦悦治。


做完葛西手术两个月后,悦悦突发高烧,肚子也鼓起来了,她被诊断为胆管炎,住了几天院,医生说没希望,回家吧。


这一次,有更多人加入劝说放弃的队伍。只有悦悦妈一个人,坚定信念,要救孩子。


在昆明看病时,悦悦妈认识了一个病友,知道做肝移植手术可以救孩子,但高昂的费用,他们承受不起。


有一天,悦悦妈收到老乡发来的消息:去杭州的浙大一院试试,免费给孩子做手术。通过老乡牵线搭桥,悦悦妈联系上浙大一院“小黄人”公益项目团队,医护人员一句“钱的方面先不要考虑太多,救孩子要紧”,打消了悦悦妈对未知的担忧。


2022年7月31日晚11点,妈妈带着悦悦来到杭州,第二天,在医生帮助下顺利住院。经过详细检查,悦悦妈身体条件可以为悦悦捐肝。2022年8月12日,“小黄人”公益项目发起人,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主刀为悦悦做了亲体肝移植手术,妈妈的一部分肝脏,移植到了悦悦身上。


当悦悦妈再次看到悦悦时,小小的身体,变得白白净净。“孩子得救了!”


如今,悦悦吃得好睡得香,肉嘟嘟的,特别可爱。悦悦妈的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勇敢,她要陪着悦悦快乐成长。


在我国,每年约有6000-8000例患儿需要进行肝移植挽救生命,但仅有20%患儿可顺利换肝,欧美国家这一比例达到50%以上。


很多贫困家庭的父母,哪怕知道这个病有救治方法,但面对高额的肝移植手术费用,负担不起的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来不及健康长大就夭折。


2019年8月,浙大一院“小黄人”公益项目启动,用实实在在的公益行动挽救濒危患儿生命,托举起困难家庭生的希望。截至目前,已累计实施550多例免费肝移植手术,患者覆盖全国24个省、自治区、市,涉及130余县。


“小黄人”公益计划项目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2022年5月30日,第十九届(2022)中国慈善榜暨《2021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浙大一院发起的“小黄人”贫困患儿救助项目荣获“年度慈善项目”称号。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基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021年,浙大一院获批国家医学中心“辅导类”创建单位,入选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医院一直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始终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助力共同富裕:除了“小黄人”项目这样的大病救助,援青援疆、山海提升等一系列“精准扶贫,医疗扶贫”行动都在持续进行,致力于帮助家庭困难群众解决就医实际问题,为健康中国事业添砖加瓦。


高质量“组团式”援疆、援青


“造血式”帮扶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以健康扶贫为抓手,立足于当地群众需求,近年来,浙大一院通过加大帮扶力度、扩展帮扶范畴,不断丰富“组团式”医疗援疆、援青内涵,积极探索多学科“组团式”援疆、援青与远程医疗互为补充的“浙一模式”,推进健康共富。


病理之花在南疆绽放


作为浙江大学“组团式”援疆的牵头单位,自2016年4月至今,浙大一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6年来,先后选派援疆专家19人次,不断完善医院管理体系建设、狠抓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拓展医疗前沿技术、聚焦人才培养与内涵建设,使新疆第一师医院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病理诊断是新疆第一师医院的学科短板,浙大一院派遣4批高层次医疗援疆专家定向技术帮扶,精准补齐学科短板,重点打造“南疆病理诊断中心”。


以病理专科联盟平台为基础,构建了以第一师医院为中心,涵盖阿克苏7县2市12家医院的病理专科联盟平台。通过开展专题讲座、MDT多学科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方式,病理科不断加强技术支持和学术交流。


2018年4月,第一师医院病理科借助浙大一院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启用远程会诊系统。通过实时远程协作,共开展病理标本会诊279例次,其中疑难病理会诊79例次,远程医疗咨询70余次,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浙江优质的医疗服务。2018年9月,“浙大一院兵团南疆病理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病理精准诊断再上新台阶。在援疆专家的大力帮扶下,第一师医院的病理诊断水平在短短六年时间达到了疆内领先、南疆第一的水平,为病理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土壤,病理诊断综合实力得到稳步提升。


构筑高质量援青“浙一模式”


青海省海西州地处高原,自2010年浙江省对口支援海西州以来,浙青两省紧密凝结在一起。


从2012年起,浙大一院便派驻专家到海西州人民医院进行短期帮扶,2016年以后,浙大一院作为浙江医疗援青团队牵头单位,将短期帮扶变为派驻医疗专家管理团队进行长期帮扶,先后派驻四批医疗专家管理团队共17人次赶赴海西州,开启了“组团式”援青工作,全力提升海西州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海西各族群众就医满意度幸福感。


浙大一院援青专家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协助海西州人民医院成立多个诊疗中心,填补海西州48项医疗技术空白。通过手把手的传、帮、带、培,连续专科对接帮扶,培养出了一支能独当一面并带不走的本土医疗队伍,目前本土团队基本掌握80%以上三级医院核心技术。医院门诊量和住院量年年递升,2022年,海西州人民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中进步了47位。在援青专家倾力帮扶下,海西州人民医院已开展常态远程会诊及“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实现年远程影像诊断5000例,其中疑难病例可直通浙大一院,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现代化手段,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2019年,浙大一院选派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水芳作为援青专家,担任海西州人民医院院长,示范推行感动式服务理念,走村入户真情帮扶海西困难群众,医疗民生急救“五大”中心及组团接力式学科技术帮扶取得新突破。陈水芳先后被评为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天使、中国好医生、浙江骄傲人物、青海榜样人物,并受到浙青两省主要领导批示表扬。


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2008年始,浙大一院与北仑区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托管合作关系,探索出有特色的“北仑医联体模式”。


以国家医改政策为引领,浙大一院积极探索医联体建设,先后与省内外113家市、县级医院建立多种医疗协作关系,其中,托管医院13家;同时,依托现代化的信息与互联网技术,构建“省、县(区)、乡、村四级医疗服务网络”,与省内外206家医院、3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远程联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决策部署,紧扣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这一关键环节,实施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2021年3月,浙江省开启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继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同年5月,浙大一院与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三门县人民医院、常山县人民医院、缙云县人民医院续签合约,开启“山海”帮扶,选派专家常驻各家医院,精准帮扶,并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不断提升县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浙大一院重点托管的四家山区海岛县分院在2021年度省卫健委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绩效评估考核中获得“三优一良”的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