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耐心的考验 医患共建康复桥梁

最新技术 5阅读

爱心与耐心的考验  医患共建康复桥梁

——记荆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康复治疗技术

 

 

核心提示:在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中,白人富翁菲利普因一次跳伞事故而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所以他决定高新聘请黑人德瑞斯做他的全职陪护,两人朝夕相处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故事里的德瑞斯,其实扮演的是康复专家的角色。在发达国家中,“康复理疗”早已社区化、家庭化,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发展,康复理念引起人们的重视,医院加大了对康复门诊的投入。在此大背景下,荆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逐渐发展成集传统与现代、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专业康复机构。

 

 

【康复理念】康复治疗助患者回归社会

 

 

一名男子因酒后驾驶发生车祸,在手术台上与死神抗争,命是保住了,可身体一些关节再也没有力量活动,吃个饭也要人喂,以前他是家里的顶梁柱,现在觉得自己是个累赘。

因为工作原因,一名女子开始自卑、抑郁,到后来整夜整夜的失眠,她甚至怀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一名老人中风在家,不仅行动不便,而且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像含着萝卜,同村的人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干脆不再理会他。

上述这种情况,属于因意外或疾病引发的功能性障碍,需要到专业的康复门诊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治疗。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康复医学成了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健、疗养,而是通过各种手段使患者的各种功能障碍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从而达到生活自理。

据荆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陈克军介绍,常见康复治疗技术包括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以及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等,主要针对脑卒中(脑出血、脑缺血性疾病)、脑外伤、骨折骨关节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及其它疾患所至的躯体机能、心理及生活和社会参与障碍者开展工作。康复医生及护理要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来帮助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个人价值。

 

 

【医患之间】康复师用爱心点亮患者信心

 

 

在荆州市中心医院康复门诊内,47岁的袁再秀在儿子唐超的帮助下吃力的挪着步子。半年前,她还瘫卧在床,说话吐字都不清晰。儿子唐超辞去广州的工作,在家照顾了她三年,这一切都是因为三年前的一场车祸。

在这三年里,袁再秀只能眼巴巴的望着儿子给她端水、喂饭、擦拭身子,而她因为长期卧床连一句像样的话都说不出来。“是的,在手术台我战胜了死神,可下台后我几乎成了一个废人。这和死又有什么分别?”袁在秀不止一次在心里责怪自己。 

今年年初,她从朋友口中得知荆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有康复治疗技术,她忙示意让儿子带她到医院实地看看。唐超用轮椅推着她去找陈克军医师,在见到那么多和她一样忍受身体和心理摧残的人在接受治疗后,她决定留在医院。

由于长期卧床,袁在秀肢体功能大都已沉睡,陈克军给她全身做了一个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

每天从上午到下午都是满满的训练科目,在床上将四肢悬吊,再整个人固定到直板床上练习站立,重复与加强。就这样,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袁再秀的治疗项目随着肢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多、难度增大,而她也从刚进医院时脊背弯曲,到下床行走,连说话吐字也变得清晰,康复的效果大大超出预期。

采访中,袁在秀主动要求和记者握手,来感受她从手掌传递出来的力量。“以前这想都不敢想!”唐超说,康复科医护人员的细心呵护,不仅唤醒了母亲的肢体,更点亮了她对生活的信心。        

【团队水平】康复训练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对于偏瘫,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时间长了它慢慢地自己就会好,用不着特殊治疗;还有人认为,反正也治不好,没必要浪费钱。

陈克军医生称,治病救人不仅仅体现在治病救命上,而且要体现在救人上,命保住了却生不如死的失能躺在床上,以一种痛苦取代另一种痛苦不是医疗的目的,因此及早康复参与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也是医疗行为最终目的。但现实是仅仅在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超过半数的人来得太晚。“越早接受康复治疗,效果越好。”

20年来努力探索,荆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发展成为集传统与现代、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专业康复机构。科室配备康复医师6人,有硕士研究生3人,副高职称以上2人;技师及康复治疗师10人,拥有主任技师1人。近10来先后派医师和治疗师10余人次在北京、上海、南京及武汉等地进修学习和交流。

除此之外,科室着力打造优良的硬件设备。拥有各种完善的诊断、治疗设备60余台,总价值超过200万元,包括智能机器人、德国进口反负重步态训练系统、平衡训练系统,功率自行车、股四头肌训练器、电动起立床,使治疗手段更加精细化、专业化。

“康复治疗关键要科学、合理,不是随随便便走几步、活动一下肢体就行了的。”陈克军强调,康复治疗既要制定合理的方案,又要医生们在治疗中慢慢融入对患者的关爱,是医患之间共同去搭建健康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