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快乐妈妈 ―――无痛分娩 生宝宝其实可以不疼
做快乐妈妈 ―――无痛分娩 生宝宝其实可以不疼
日期:2016-06-22 15:03:30 作者:未知 阅读:0次
什么是无痛分娩?
人们常说的无痛分娩,在医学上指的是“分娩镇痛”,即利用各种医学措施使产痛减轻甚至消失。这种分娩方式可以让产妇不再承受剧痛的折磨,不仅能消减女性对分娩的恐惧以及产后疲倦感,还能让产妇在第一产程得到足够的休息,为之后娩出胎儿存储产力。
无痛分娩的优缺点
无痛分娩医学上称为分娩镇痛,由专业的麻醉医师从脊椎外层的硬膜注射麻醉药,但用药浓度低,并可根据产程的进展情况调节药量和用药时间,使产妇在骨盆腔肌肉放松、产痛减少八九成的情况下,头脑清醒,活动自如,较为轻松地完成整个分娩过程。无痛分娩有哪些优缺点?这是准妈妈们关心的问题。
无痛分娩的优点:
无痛分娩虽然在中国应用并不广泛,但是它在国外已经应用得很普遍了,准妈妈可以放心应用无痛分娩,这是一项简便易行、安全成熟的技术。
1.安全
无痛分娩采用椎管内阻滞,医生在产妇的腰部硬膜外腔放置导管,镇痛泵中麻醉药的浓度相当于剖宫产的1/5~1/10,即淡淡的麻药,是很安全的。
有非常详尽的研究证实,椎管内镇痛对产妇和胎儿是安全的。无痛分娩时用药剂量极低,只是剖宫产手术的1/5~1/10,因此进入母体血液、通过胎盘的机率微乎其微,对胎儿几乎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当人体感到严重疼痛的时候,会释放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这种物质对产妇和胎儿都有不利的影响,新生儿的血液和氧气供应都可能受到影响。所以,无痛分娩还能减少胎儿缺氧的危险。
2.方便
由于麻醉药的浓度很低,几乎不影响产妇的运动功能,因此在医生的允许下产妇可以下床活动;此外,产妇可以根据疼痛的程度自我控制给药,真正做到个体化,因此很方便。
3.药效持久
大约在给药10分钟后,产妇就感觉不到宫缩的强烈阵痛了,能感觉到的疼痛就好似是来月经时轻微的腹痛。给一次药,药效大约持续一个半小时,甚至更长,待有了疼痛感觉后产妇应用镇痛泵继续给药,自控控制镇痛,如此反复,直至分娩结束。
4.适合人群广
大多数产妇都适合于无痛分娩,但是如果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药物过敏、腰部有外伤史等疾病,产妇应向医生咨询,由医生来决定是否可以进行无痛分娩。
5.不用进手术室
无痛分娩的全过程是由麻醉医生和妇产科医生合作完成的,正常的无痛分娩在产房中即可进行,无需进手术室操作 。
无痛分娩的缺点:
后遗症是因人而异,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发生任何后遗症。无痛分娩一般采用的是硬膜外麻醉,这宗麻醉总体来说是安全的。有极少数人可能会感觉腰疼、头疼或下肢感觉异常等,发生率很低,而且这些不适都不会很严重,短时间内就可以自然消失,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影响。理论上讲,更严重的并发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方说低血压等等,但发生机率都非常低,而且医生一定会在您选择无痛分娩的时候就开始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所以,您大可放心。
无痛分娩比剖宫产的优越性
自然分娩对一个身体健康、足月妊娠、产检正常的育龄和适龄妇女来说,应看成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这是人类繁衍后代的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一个母亲应相信自己和胎儿具备天生的能力来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剖宫产只是一种万不得已的分娩替代方式,对母子都是不利的。
剖宫产手术通常是由于患者有产科的病理情况而采取的补救措施,是人为的非自然状态的分娩方式。对于产妇,它增加了肠粘连、附件炎症、伤口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机会;对于新生儿,由于缺乏阴道壁的挤压及缺少对外界环境的逐渐适应能力,羊水的排除不彻底,对新生儿的呼吸功能不利。
无痛分娩的安全性
无痛分娩的后遗症是因人而异的,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发生任何后遗症。无痛分娩一般采用的是硬膜外麻醉,这种麻醉总体来说是安全的。有极少数人可能会感觉腰疼、头疼或下肢感觉异常等,发生率很低,而且这些不适都不会很严重,短时间内就可以自然消失,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影响。
理论上讲,更严重的并发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方说低血压等等,但发生机率都非常低,而且医生一定会在您选择无痛分娩的时候就开始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所以您大可放心。
无痛分娩的好处
无痛分娩在国外应用非常广泛,国内使用率也日益升高。无痛分娩最显著的特点是,使产妇避免经历生产疼痛的煎熬,减少对分娩的恐惧,同时也能减轻产后疲倦。产妇在第一产程得到充分休息,对之后的胎儿娩出十分有利。待子宫口完全打开,产妇便拥有足够的产力顺利完成分娩。
通常无痛分娩是在医护人员和产妇经过协商后决定的,需要双方及时沟通。医护人员会更多关注产妇以及胎儿的身体变化,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可以及早发现并及时诊治。一般情况下,熟练的麻醉师进行麻醉操作用时短,只需5-10分钟即可完成。这一过程以及之后的产程中,产妇始终处于有意识的状态,甚至可以试着下床走动,在胎儿娩出时还可以很清醒地感受到为人母的喜悦。
-
上一篇: 宫颈癌知识
下一篇:晕船晕车也是病?专家解读“运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