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 | 伤痕是他们的求救信号~
“我好累,我该怎么办?”近日,长春市心理援助热线接到一位年轻女孩儿的求助电话。通过热线咨询师的引导,女孩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今天跟家里人吵架,气得浑身发抖,平时都用小刀自残,如今身上全是疤痕,已经没有地方能让我再继续划了……”在面对突发的情绪问题时,不能很好的排解,通过自残的行为来释放情绪;日夜盼望自己死于一场意外,就不用面对痛苦的生活.....上面这些情况都属于非自杀性自伤。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在不含自杀意图的情况下,直接、故意、反复伤害自己身体,且不会导致死亡的行为,亦可以理解为一种“局部身体的自我伤害行为”。最常见的非自杀性自伤就是自残。在一般人眼中,如果身边有人呈现出这类行为,可能会被定义为“矫情”“无病呻吟”。但这些深深浅浅的伤痕却昭示着一个人的心理状态,TA在发出一种求救的信号。
如何对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正视自伤行为
出现该类行为的个体并非 “作”,他们伴有强烈的负性体验,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行为具有高冲动性特点,轻微的刺激都会将其负面情绪放大。自伤者往往出于痛苦纠结的状态,他们会出现严重的自我贬损,将“都是我的错”“我该死”“我是个废物”“我活着用什么用”挂在嘴边。因此,要正视自伤行为,拒绝将自伤行为定义化。歪曲理解自伤行为极容易成为一个刺激点,导致自伤者陷入深度痛苦,加重自我伤害。
▶正确倾听陪伴
倾听不仅仅是要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还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即有效的倾听,同时在倾听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回应,例如“嗯”“是的”等。倾听是了解一个人的过程,也是给予其情绪释放的一个过程,回应式的倾听可以使诉说者有被理解被接纳的感受,理解激发希望,从而减轻其负性情绪。
▶进行专业治疗
长期处于情绪波动状态无法调整,出现自杀想法或有自残的行为,容易产生心理疾病,长时间的负性状况不仅会让你有自杀的念头,甚至产生一些极端的行为,要及时求助医生进行专业治疗。若身边发现有自伤行为的人,可以给予他们及时的陪伴并鼓励其去积极就医,通过系统治疗方案来调整自己。
自杀由意念的产生到行为的实施,通常会经历三个心理阶段:纠结挣扎期、呼救期和平静期。
自伤行为的出现就是一种挣扎呼救的状态,在此期间及时干预陪伴,便可将一个人从悬崖边上拉回来。一个人的力量看似微弱实则强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倾听者,每个人都是拯救者。
长春市心理危机援助热线(24小时):
0431-89685000
0431-89685333
0431-82708315
12320-6
-
上一篇: 感恩母亲节 | 关爱新妈妈,别拿产后抑郁当矫情
下一篇:拒绝焦虑,别让朋友圈左右你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