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心理问题?有了心理问题如何自我调节

病人教育 0阅读

生态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况不仅受性格和大脑的影响,还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心理正常到异常并不是简单的割裂的过程,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如果因为长期的情绪困扰,不得到及时的干预和处理,就会慢慢的导致一系列心理异常,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使人产生精神病变。

1.家庭

贫穷容易导致孩子自卑和抑郁;单亲家庭和留守环境容易导致孩子孤独、敏感、不会表达情绪、缺乏安全感;父母关系不好和天天吵架的家庭氛围会导致孩子恐惧亲密关系,习得不良相处方式,并延续到下一代。

2.学校

师生容易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同伴交往过程中的互动和感情交流,促进孩子发展多元化的社会认知、情绪和行为。

3.工作

工作中的收获与伙伴支持,让人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但强度大、要求高的工作会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抑郁等负面情绪。

4.网络环境

很多研究表明,长期沉溺于社交媒体,容易造成抑郁、焦虑、睡眠问题、饮食问题、自杀风险等问题;但同时也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结识“五湖四海”、“志同道合”的网友,使人获得情绪上的支持,降低对自身问题的羞耻感,更有勇气求助。

心理问题,如何自测?

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或是否有潜在的心理疾病趋势,可以通过“知情行”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这四个方面来判断。

1、认知

脑力是否迟钝记忆力是否明显下降

2、情绪

看情绪是否正常,是否有过于严重以及持续时间过长的负面情绪,如恐惧、担心等。

3、行为

看行为是否正常,睡眠、饮食、工作、娱乐等方面是否出现问题。

4、社会功能

如果已经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和生活,说明心理状态已经非常不健康。

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如果发现自己长期有某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可以这样进行自我调节。

焦虑——管理时间

有焦虑倾向的人要养成规律的工作生活作息习惯,尽量减少生活的不确定性,给自己建立“安定感”。

抑郁——释放情感

抑郁痛苦时,可以试着哭出来。哭虽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但有助于释放情绪,泪水会带走体内压力激素。

拖延——找到目标

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和能力后确立目标,努力进步,这样能了解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不再颓废,走出迷茫。

愤怒——常深呼吸

让激动的情绪“刹住车”,第一步是转身离开现场,第二步就是采用深长的腹部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