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防:超大城市“医防协同”的“宝安样板”

医疗资讯 1阅读
  【深圳市宝安区科技引领医防协同,运用物联网、5G创新场景运用等新技术,融合全区医防资源,打破医防壁垒,从医防体系、医防业务、医防惠民等方面入手,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构建了“智慧医防”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医防割裂、重医轻防”现象在卫生健康领域仍然较普遍。
  作为人口密集的超大城市,在“双统筹”中如何推进医防协同,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确保夺取“双胜利”?显得尤为紧迫。
  深圳市作为超大城市,在医防协同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宝安区作为深圳的人口大区、产业大区,科技引领医防协同,坚持“以防病为主”将防控关口前移,运用物联网、5G创新场景运用等新技术,融合全区医防资源,打破医防壁垒,从医防体系、医防业务、医防惠民等方面入手,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构建了“智慧医防”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2021年底,在国家工信部举办的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医疗健康专题赛上,宝安人民医院(集团)与来自全国各地的681个项目同台竞技,该院的“5G智慧药学服务平台创新医药服务模式”项目荣获三等奖,是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区县级单位。
  破解医防壁垒——健康信息中心
  近几年,宝安区积极探索将预防关口前移,变治病为防病,通过科技引领医防协同建设,突破医防间众多壁垒,建成了覆盖街道、社区、园区、校区的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免疫规划、传染病直报和管理、慢病管理、应急指挥智慧信息平台等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人员、信息、资源互通。创新卫生应急机构、卫生应急专家、卫生应急装备与物资等卫生应急资源的实时信息调配、运用管理,为群众生命健康提共高质量的“智慧医防”保障。
  据了解,宝安区在“双统筹”工作中,构建了“互联网+医疗健康”“大数据+疾病预防”“信息化+公共卫生应急预警”等方面强大的医防公共卫生智慧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公共卫生保障。
  “打通医防信息互通渠道,破解了医防各级各部门间众多壁垒!”宝安区卫生事业发展中心信息管理部负责人黄垦介绍,宝安区整合全区医疗机构、资源,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医疗卫生体系信息系统的多元化建设、多层次布局,整合分散的医疗、健康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建立区域健康信息中心,实现了“智慧管控、智慧公卫、智慧医疗”。
  例如,皮下植入健康管理芯片、医疗穿戴设备、居家“健康病床”、远程健康监控管理、云端诊治等等智慧运用场景,均通过健康信息中心实时传输,在医生与患者间架起信息互通桥梁。信息中心对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实现了对慢病预防、急病治疗以及疫情监测等科学研判。
  宝安人民医院(集团)药师在“区域内的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审核处方,该系统为5G智慧药学服务平台的一部分。(宝安区卫生健康局供图)
  以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为例,打造的5G物联网智慧医疗服务“宝安样板间”就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积极点赞。
  据了解,宝安区人民医院同“新基建”领域的中国电信、华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迈瑞、美康等高校企业开展以“大健康产业发展”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搭建起以宝安区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为平台、以九大“智慧医学服务中心”为支撑的5G物联网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在贯通门诊费用“全流程脱卡支付”、住院费用“床旁一键结算”及常见病“互联网医院线上医保结算”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三甲医院“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在探索“AI+5G+云”技术深度融入医疗服务过程中,平台逐步实现 “医疗集团上下(1家区域龙头医院+1家街道综合医院+32家社康中心)”+“医共体内外(三甲医院+西藏察隅县卫生院+区域合作公/私立医疗机构+合作企业门诊部)”的处方评审、病理诊断、心电诊断、B超诊断、检验高危值管理等医疗服务的高度同质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构建了“一点触网,全网协同”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宝安人民医院(集团)通过网络切片、双域安全接入、智慧物联等技术构建5G药事专网,在此基础上,整合多种智能前端设备,实现数据端到端的传输上云。数据上云后平台算力得到极大提升,实现了事前处方审核效率的飞跃,一般处方审核由5分钟减少至0.03秒,效率提升1万倍。结合AI智能,打造了智慧药学大脑,实现了多场景的智慧药学服务。
  截至今年5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总接诊人次达42万余人次,日均接诊超过700人次。801名医生和125名护士为患者提供了线上图文咨询30万余人次,视频问诊12万人次,累计开出线上处方16.8万张,送药到家时间平均4.5小时。互联网医院线上视频问诊平均接诊时长9.7分钟,就诊服务五星好评率98.8%。
  扩展医防业务——健康管理服务
  “对群众进行健康管理与服务已经是169家社康机构(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10家公立医院的主要业务之一。”深圳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社康部李树然介绍,宝安区在推进医防协同工作中,不断扩展各医疗机构的主要业务内容,除了预防和诊治,运用新技术对群众进行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与服务也日渐成为主要业务工作。
  据了解,宝安区通过实现健康服务网格化管理,医院门诊、住院慢性病患者可以根据其家庭医生签约地点、住址等情况“一键转诊”到相应社康中心进行健康管理。据统计,2021年已下转老高糖患者达8.66万人次。
  例如,在疫情发生以来,全区社康机构医务人员加入社区“三位一体”工作小组,以“社区管生活、社康管健康、民警管行踪”工作机制,开展居家隔离医学观察、集中隔离点管理、核酸采样、居民健康指导等工作,构建了宝安区疫情立体防控体系的第一道关卡。同时社康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通过微信、电话、远程穿戴设备等途径为签约居民和居家健康管理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涉疫心理咨询、戒烟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居民利用“社康通”小程序远程签约家庭医生,家庭医生通过远程问诊后,给予挂号、写病历和开药,居民在家中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轻松支付费用,行动不便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社康中心还可送药上门。同时联合多部门迅速开发居民健康管理平台,居家健康管理人员通过微信平台即可实现健康申报和咨询,社康中心医护人员远程监测居民健康,既提升服务效率,又避免交叉感染。
  宝安人民医院(集团)互联网医院搭建的5G智慧药学服务平台,实现了运用新技术对群众进行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底层数据集成交换平台,药师可实时调取患者心电、B超、检查检验及各类病历报告,从而主动介入到临床诊疗过程,实现了医嘱、处方的事前干预,打造“医院内部畅通、服务基层、辐射边远地区”的三级远程药学服务体系。
  宝安人民医院(集团)副院长李宏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医院充分运用“互联网+医院”推行线上+线下、院内+院外“两融合”,促进优质医疗服务下沉,继续完善系统功能,确保线上诊疗医疗质量与安全,努力拓展互联网医院线上业务,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构建医防体系——15分钟医防圈
  宝安区建立了医防协同组织和联络机构,对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社康医疗卫生机构等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工作调度安排,利用大数据,根据城区功能分布“一盘棋”精准布局公共卫生资源,构建了医防体系,协同推进医防工作,实现“治病变防病、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医防格局。
  “全区169间社康中心与10家公立医院,已经形成了两级分级诊疗格局。”李树然介绍,截至今年6月,宝安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445间,占深圳市25%,数量全市最多,社康中心也是全市最多,15分钟就医圈基本建成。目前,宝安区有国家级示范社康中心4间、省级12间,国家、省级示范社康中心数量居全国同等区县前列。高级家庭医生认证人数占全市58.6%。近5年来,深圳市颁发的3个全科医生“五一”劳动奖章,宝安区获得了2个。
  在医防过程中,宝安区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一起解决疾病防治中的问题,形成利益共享、行之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进一步巩固医防协同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实施效果。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宝安区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工作,完善相关工作机制,让15分钟就医圈高质量运行。
  宝安区通过“互联网+”有效推进双向转诊。公立医院门诊、住院中的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全部通过信息系统转入责任社康中心进行随访管理和健康服务,公立医院为社康转诊患者优先开放专科号源,患者在社康中心就诊时即可以优先预约医院专家,患者到医院时即可直奔预约科室并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
  值得一提的是,在宝安区各公立医院,均推动实现医院诊治患者症状、症候(症候群)、检测检验信息的自动抓取和实时上报,实现传染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的早期预警,提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在疫情防控中实践成效显著。
  宝安区人民医院研发推出的“5G+智能远程心电云平台”(宝安区卫生健康局供图)
  实现医防惠民——一卡智慧就医
  市民群众持一张就诊卡,接诊医生即可获取包括心电图等信息进行精准施治。
  在宝安区人民医院门诊楼心电图监测室,一块电子屏幕上实时滚动着来自不同医院的心电图患者的最新数据。借助智慧心电诊断平台,心电图室医生坐在电脑前,实时读取这些远程数据并出具专业报告。
  心电图形细微异常可反映患者潜在的心血管疾病。然而专业的心电图诊断医生在基层医院十分“稀缺”。准确的心电图报告,有可能让患者赢得最佳抢救时机。智慧心电诊断平台使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实现了跨区域心电远程诊断。目前这一平台服务范围包括宝安人民医院(集团)各院区、社康中心,而且接入省内外第三方医疗机构20余家。涉及静态、动态心电诊断和动态血压监测点达200余个。
  这是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宝安人民医院(集团)智慧医院体系打造的1个医疗数据中心+1个互联网医院+9个医疗健康云平台之一,链接医院、医保、监管平台和社会药房等资源,覆盖集团一院、二院(石岩人民医院)和32家社康服务中心。
  在宝安区的各家公立医院,过去门诊挂号、交费窗口长长的排队人龙没有了,呈现出的是群众持就诊卡井然有序的就医环境。
  据悉,未来三年,宝安将建成包括大数据资源中心,以及智慧政务、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产业四大平台在内的“1+6+n”智慧框架体系。智慧宝安管控中心卫生健康分中心目前初步建成覆盖全区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一网覆盖、一卡通用和信息资源的统一融合。“患者持一张就诊卡在宝安辖区内跨院就诊,经患者授权后,诊疗医生通过‘医生工作站’,可以方便地‘一页浏览’到该病人在区内所有医院的各种化验、检查结果、处方、用药清单、手术等信息,真正实现全区各医院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及协作。避免重复检查,降低就诊费用。”宝安区卫生事业发展中心信息管理部负责人黄垦说。
  此外,宝安区卫生健康局还依托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实时采集各医院管理数据和患者诊疗信息,从服务利用、服务效率、质量安全、经济运营、医疗费用、合理用药等六个维度开发建设了区域医疗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将就诊人次、收入、检验、药品等20多项宏观运营指标和微观医疗行为指标纳入平台管理范围。通过这套系统,可有效反映医院整体运营情况,方便管理部门强化医院监管,优化资源配置、控制不合理因素。自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医院药占比以及抗生素使用率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宝安通APP是智慧宝安的一个项目,是宝安区委区政府根据宝安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专门设计开发的一款定制化手机应用软件。群众登录这款APP,只要点击“公共服务”,选择预约挂号,各医院的号源将一目了然,同时,还可以登录后查询检验结果。
  近年来,宝安区面向全社会培训急救人数超26万人。(宝安区卫生健康局供图)
  强化院前急救——5分种急救圈
  宝安区在预防、救治、诊疗、照护全过程发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紧密衔接,最大程度地消除疾病的影响和诱发因素,形成了医防协同的高效工作机制。比如在急救领域,不但与各医疗机构间构建起了快速协同救治机制,而且还大面积对全社会进行急救技能、知识的培训,形成了5分钟急救圈。
  据宝安区红十字会2022年7月统计,自2017年开始探索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以来,宝安区重点针对公务员、公安、网格员、楼栋长、保安员、教师学生、义工、司乘人员、机场工作人员及普通市民群众,开展了培训3926期,培训总人数超26万人,参训学员成功救回51人,另外,在全区公共场所安装AED共1836台。
  除了“大数据+疾病预防”“信息化+公共卫生应急预警”等预防机制外,宝安区在整个预防和施治的前端发力,如在急救领域,宝安区实行区域急救的原则,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宝安区全社会广泛参与,激活了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防控、救治格局。
  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急救,在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宝安区构建的急救体系,反映了全社会对重大伤害、疾病的应急能力以及公民对疾病的自我急救和救助他人的知识和能力,保证了伤痛员能就近获得迅速、有效的救治。
  6月15日,福永街道新和社区一男童因异物卡喉昏迷,一外卖小哥及时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对其施救,孩子转危为安,6月5日、6月11日、6月17日……,一个个感人的急救故事让“宝安温暖”在城市大街小巷传递。
  据了解,近年来,宝安区卫生健康局、宝安区红十字会、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各街道、各部门等多方联动,坚持“健康宝安,急救先行”理念,在全区开展大规模的应急救护培训,探索构建了“5分钟社会救援圈”。
  宝安区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创建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指引、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全覆盖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同时,联同应急、消防、交警、公安、网格等部门完善突发事件中应急救援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反应能力。
  据宝安区院外心搏骤停登记数据库数据显示:宝安区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由2017年的5%提升至目前的17.87%,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达到4.65%(“中国人群心脏骤停发病率、死亡率及危险因素调查”2022初期数据显示:国内平均水平约1.39%,深圳市为2.47%),宝安区这一数据在国内遥遥领先。
  据悉,宝安区将进一步加大急救培训力度,实现每一个家庭有一名救护员,更好的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宝安区打通了诸多医防堵点,构建“一盘棋”智慧医防体系,智慧医疗、智慧急救、智慧预防、在线问诊、电子处方、移动支付、床旁结算和药品配送到家一站式闭环服务等等优质医防服务从院内到院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满足了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