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克星”!句容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例鞘内镇痛泵植入术
癌症患者常遭受剧烈疼痛折磨,影响患者生存意志的同时,也降低患者身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力。近日,句容市人民医院麻醉疼痛科成功开展首例鞘内泵植入术,通过植入给药泵,以更精准的方式,减轻患者痛苦,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
据悉,70多岁的陈女士(化名)因胰腺癌复发伴全身多发转移,渐渐出现背部疼痛,经常因疼痛剧烈而难以入睡,医生诊断为“癌性疼痛”,并给予口服止痛药物等措施,但止痛效果差,且口服药物不良反应较多,还同时并发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针对这一难治性癌痛病例,麻醉疼痛科房明主任医师、王龙平副主任医师、江忠标副主任医师等进行周密的术前评估与学术讨论,经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决定为患者实施院内首例鞘内镇痛泵植入术。
房明主任介绍,鞘内镇痛泵植入术是通过微创手术将一个可储存镇痛药液的微量泵放置在皮下,并通过埋藏在皮下的导管将药液持续不断地输注到蛛网膜下腔,也就是脊髓的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的间隙,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镇痛作用。该技术是癌痛精准治疗、无痛康复的一种新尝试,将有助于完善医院癌痛患者治疗管理体系,帮助更多晚期癌痛患者提高生存质量,减少疾病引发的痛苦。
陈女士术后镇痛效果良好,疼痛评分量表显示其疼痛程度降至0-1分。而且,自鞘内镇痛泵植入后,经过调试,陈女士每天仅需0.8-1.6毫克吗啡即可达到满意镇痛效果,止痛类药物副作用明显减少。
“鞘内镇痛泵的用药量,仅为静脉用药的百分之一,口服药量的三百分之一。”房明主任介绍,相比较其他镇痛方式,其镇痛效果更好,起效更快,副作用更小。一次加药可维持1-3个月,方便患者长期控制疼痛。此外,患者还可以根据疼痛程度自主调节用药剂量,比如夜间出现爆发性疼痛,患者可以自控给药量,从而及时起到镇痛效果,体现“精准化舒适化医疗”理念。
科普拓展
鞘内泵镇痛治疗是国内外公认的控制晚期癌痛的领先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优、操作简单、用药量少、副作用小等优点,可分为全植入式和半植入式。半植入式,是将一个导管埋在患者体内,将泵留在体外,便于加药,且费用更低,是晚期肿瘤患者最为有效的镇痛手段。
鞘内用药的优点: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其他途径给药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大脑和脊髓产生镇痛效果。而通过植入泵直接进入鞘内的药物特别是吗啡,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反而会增加存留时间,不容易被代谢和清除,相同的药物,镇痛时间大大延长了。
1.高效镇痛,鞘内用药是通过把阿片类药物直接送入到脊髓后角,阻断或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镇痛药物的用量较传统用药方式显著降低,鞘内吗啡泵每天镇痛用药量仅相当于口服用量的1/300、静脉肌肉用量的1/100,且镇痛质量显著提升。
2.轻微镇痛药副反应,由于用药量明显减少,因而相较于口服等传统给药方式,通过植入装置给药使副作用减轻,也使阿片类用药依赖性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新式的鞘内给药装置还可以通过患者自身的需求来调整镇痛的效果。
3.长时程镇痛效应,程序控制的持续性输注,相当于在患者体内搭建全天候输入止痛药的高速公路,产生长时间镇痛效应。
4.降低整体医疗费用,与需求量较大的口服、静脉、肌注传统给药方式相比,鞘内给药给药量大大减少,可使患者整体用药成本降低。
5.突破性的疼痛患者管理新模式,可体外程控、灵活和个性化的给药模式、强大的数据储存功能且易跟踪随访。
-
上一篇: 句容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
下一篇:消化内科医生的隧道战 ——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破解食道“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