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统计科

山西省人民医院(三级甲等)

推荐值:154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双塔东街29号

导航

 科室简介

我院病案室创建于建院初期,当时医院开设置病床250张,相应的病案室的规模也很小,仅有工作人员6名,工作场所2间。在医院开诊前曾派王文芝同志去天津市总医院学习三个月,回来后即根据本院具体情况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病案管理制度。当时门诊病案与住院病案采用一号集中管理制、即门诊与住院病案统一编号,门诊就诊病人采用大病历,病案室负责门诊挂号、门诊病历的调用及出院病历的回收、整理、编目和分类等工作;同时负责全院医疗统计工作及对院内、院外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动态表及疾病分类表的上报工作。为了方便病人就医,病案室同志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开展预约挂号,门诊巡回挂号等便民措施。

  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原来的病案室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医疗发展的要求,于1962年在新建的西门诊后厅开设了当时山西省规模最大、设置最完善的病案室(当时由王仰文院长根据亚非疗养院及北京市较大的几家医院设计),占地面积100余平方米,在地基上也作了加盖二层的准备,病案室购置了高低二层统一规格的病案架,病人姓名索引柜、办公桌椅等。病案室工作人员也有相应的增加。病案室除为每日门诊提供及回收大病历,日吞吐量最少500余份,负责门诊病人各种检查报告单的回收归档整理,并为临床科室提供医、教、研所需要的病历,并负责门诊及病房法定传染病卡片的回收、整理及上报工作。1963年省卫生厅曾在我院召开现场会议,在全省推广我院病案室的管理经验。由于病案室对全院传染病管理严格、制度完善,历年来没有发生漏报、瞒报情况,所以连年受到省市防疫站及上级疾病监控部门的表扬与奖励。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极少数决策人员不懂病案在医、教、研、防等医疗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做出草率决定,销毁建院以来储存的38万份病历。这一错误行为给我院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由于当时的院决策人员忽视了病案及信息统计工作在医院中的作用,将病案统计室迁到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病案管理人员、统计人员及挂号人员同时挤在病案架下办公,门诊病历全部卖到造纸厂,仅留下一些住院病案也因无处存放,只能打成捆堆放到医院大礼堂后面的化妆室,霉烂、虫蛀、鼠咬,根本丧失了重新利用的价值,给医院的医、教、研、防造成极大损失。

1  981年全国第一次病案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我院派武玉梅同志参加会议,通过交流、参观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习了全国各地的管理经验,回来后开展了多项新工作,如:增加了出院病历分科登记及死亡病人登记等。首先按各住院科室日报表登记出院病人姓名及出院日期,等病案归档后再登记病人性别、年龄、入院及出院诊断、住院天数、治疗结果等。这样将统计数据与病案回收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减少或杜绝了有价值的住院病历不归档的现象。开展了出院病人疾病分类和手术分类等工作,并规范和补充了报表内容,比较更好地结合了临床的医教研防工作。

  为了满足临床对门诊病历科研及疾病分类的需要,选择性的恢复了门诊大病历,(因场地及人员的不足,故无法全面恢复门诊大病历)。

  1985年我院选派任守琴同志参加解放军三0一医院举办的为期三个月的病案管理培训班,通过系统的病案管理知识的学习及首都各大医院的参观,学习到当时国内兄弟医院的先进经验,首次看到了计算机在病案统计中使用的价值及作用,找出了我院的差距与不足。1988年根据卫生部要求,我院疾病分类方法由按解剖部位分类,改为国际疾病分类(ICD-9编码);1991年又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开展了ICD-9-CM-3的手术和操作分类编码,大大地缩短了我院与国内兄弟医院的差距。由于采用了世界同一的疾病与手术操作分类编码,为我院临床医学资料与国内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随着医院规模的日益扩大及病案数量的逐日增加,1990年病案室迁至东门诊一层,扩大了占地面积近120平方米,科室按工作性质分设了病案管理室、统计室、病案阅览室、病案库、门诊病案室及东、西门诊挂号室,人员增至18人,人员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医院领导对病案室工作也日渐重视,增加了病案统计室设备的配置,购置了密集式病案架、购置了计算机等。并多次派工作人员参加全国性病案管理及医院统计学术会议或各种培训班。从而使我院的病案管理、统计信息管理水平接近国内先进医院的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经常有省内兄弟医院来人参观、学习。

  1992年由我院计算机室王安平和我科李燕燕、任守琴合作开发出一套“病案首页管理和医疗统计系统”软件,该软件于1993年12月通过省科委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系统结构合理、功能较全、操作方便,是一套实用性较强的医院统计及病案首页管理系统。该项目设计中以全国统一病案首页资料为基础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疾病分类编码和手术操作分类编码,使完成的各类报表统一、规范、通用性强。该系统的使用使我院信息管理与病案管理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改变了多年来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相互脱节的状态,从而使统计数据更真实可靠。

  1997年我科从东门诊一层迁至东门诊地下室,进一步扩大了工作环境,再次购置了密集式病案架,增加了计算机等。1998年门诊挂号室移交门诊部管理,理顺了管理关系,方便了病人就诊。

  随着我国进入法制社会,一切医疗活动已不再是医疗部门的单方面行为,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依照前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印服务,为此我科配置了复印机,方便了患者的取证要求。

  2002年开始我科采用了卫生厅统一要求使用的《病案管理与卫生统计系统》软件,病案室内部形成局域网,在病案库及病案号管理等岗位设置了计算机终端,使病案管理的每个环节均摆脱了烦琐的手工劳动。

  2009年以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优化工作,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提升病案与统计有机结合工作方面。不断学习更新理论知识,同时与现实工作相结合。近年来,利用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及准确程度,具体工作有:

  1、设计、完成病历回收模块,改变原来手工登记回收病历为计算机程序化回收,并能将超期回收病历按所需时间限制打印超期回收病历汇总表,为医院考评病历的按时回收奠定基础,而且可以随时查询某一份病历的入科时间,达到病案示踪化管理的要求;

  2、开放病案首页条形码,利用红外线条码枪扫描,从而提取病历首页相关信息,减少手工录入的差错,提高了工作效率;

  3、强化病案检索模块,可用多路径、并发诊断查询病案,并能导出EXCEL表,大大方便了用户的需求;

  4、与导通公司共同开发了“病室日报”上报软件,安装在所有临床科室护理工作站,并进行全院护士培训,结束了从建院至今人工下科室收取报表的时代,从而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此项工作在全省尚属首例。

  5、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申请开发了全省首家在病历首页中添加扩展信息“临床路径”的填报,并将部分项目制作成程序自动计算,我科将数据提取回来后,制作生成“临床路径统计报表”,圆满完成了临床路径病历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与制作统计报表。

  6、结束了门诊报表、急诊报表、医技报表在计算机DOS系统下制作的时代,联同导通公司程序员将其设计、制作成在HIS环境下生成,统一了所有报表的信息化管理。

  7、为医务处提供“单病种统计表”“医疗信息公示统计表”,为院感科提供“手术切口分类统计表”、“各系统疾病分类表”、“常见疾病统计表”, 为各科室提供“门诊医师工作量报表”。

  2010年,联系中国邮政公司,开通了《山西省人民医院医院病案复印资料便民快递服务》,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大多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等特殊群体都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多患者都要办理复印病历手续,相当多的常规患者都需要二次来院办理相关手续。为提高医院工作形象及效率,缓解复印病历处窗口压力,本着真诚为病患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我院与中国邮政合作推行的一项新的便民服务, 通过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的方式邮寄,将病历复印件邮寄给患者,减少患者及患者家属等待时间、往返路费及住宿费等不必要的经济支出,为患者开辟一条方便、快捷的绿色服务通道,为医院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目前病案室有工作人员19名,其中具有硕士研究文凭的职工2名,本科文凭的职工5名,大专文凭的职工3名,9名聘用制人员均为大专文凭人员,大家齐心协力,担负着每年全院近四万余份出院病人病案的回收、装订、分类编目、首页录入、装袋、质检、上架等工作及全院的医疗统计工作;并随时为临床医、教、研提供病案资料的检索、借阅;同时为患者、公检法机关、保险公司等提供病案资料的检索、调用及复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