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三级乙等)
推荐值:114 -
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1111号
导航
-
科室简介
一.概况
肿瘤科是由国内著名消化肿瘤专家郭孝达主任创建于1978年,是上海市综合性医院创建最早的肿瘤专科之一。作为医院重点学科的核心骨干科室之一,承前启后,医院先后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引进马俐君教授和张剑军教授担任科主任,在医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带领科室全体医护进一步拓展了业务范围,提升了整体诊疗水平,建成了学术梯队完整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肿瘤专科,在同类同级别医院中评比中名列前茅。科室专注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胰腺癌、肝癌等)、骨与软组织肉瘤和骨转移癌以及肺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的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临床诊疗。科室共设置1个病区和1个日间化疗病房,拥有固定床位39张,年门诊量达13000人次,出院达3000余人次。科室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导师1名,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住院医师3人,护理人员14人,医生硕博士比例达90%。科室为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临床转化基地,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更高效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现任科室主任张剑军教授是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先后学习和工作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具有深厚的肿瘤内科功底,擅长常见恶性肿瘤的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尤其擅长骨与软组织肉瘤以及骨转移癌的内科综合治疗。2022年8月通过人才引进至肿瘤科工作。曾赴美国排名第一的梅奥医学中心访学1年,入选优秀归国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市局级课题4项,在权威肿瘤学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余篇。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担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支持康复治疗学组《中国癌症相关性疲乏临床实践诊疗指南(2021年版)》执笔专家、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肿瘤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编委、国家卫健委《中国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防治指南》编写秘书,并担任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介入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健康生活促进会类器官技术与临床转化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常委。任《Biochemical Journal》、《Frontiers in immunology》、《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等杂志审稿专家。参编《慢性癌痛诊疗技术》、《基层医师肿瘤姑息治疗手册》等专著3部。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20余项,包括安罗替尼、阿帕替尼、地舒单抗、细胞免疫治疗等新药临床试验,为肿瘤病人带来了更多希望。
原科主任、现科主任顾问马俐君教授是我院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引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6年7月本科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在职学习中医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2000年6月硕士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和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培养硕士,2004年6月博士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本科毕业后,工作在大学附属三甲医院临床第一线,从事肿瘤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恶性肿瘤的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射频/微波消融等微创治疗及细胞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开展了多项临床新技术、新疗法:1988年成功应用中药“参苓白术散”治疗肿瘤化疗后腹泻,2000年成功将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应用于临床,2003年建立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规模培养体系,与导师一道完成上海市首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2004年7月开展了国内领先的新技术—超声空化效应毁损肿瘤血管及射频消融术治疗实体瘤,2010年开展了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射频热凝治疗晚期实体瘤新疗法,同时作为主要人员参加者,完成胃肠道支架的临床应用研究,其研究成果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主持和参加多项“药物临床试验”及“全国肿瘤治疗方案多中心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子课题、上海交通大学 “医工交叉研究基金”(重点)、上海市科委基金等科研课题16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 20余篇,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人体生理学》专著1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2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人体生理学》专著1部,协助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人。作为科室骨干、组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科,作为科主任成功组建上海市同仁医院肿瘤内科。
学术任职: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工融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工融合分会细胞治疗技术与设备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疑难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盆腔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超声治疗专委会常委、中国中药协会肿瘤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热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日间手术管理专委会日间化疗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内科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转移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泛长三角胸部肿瘤联盟专业委员会委员。2017年获长宁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长宁区名医工作室,201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手。
擅长:胃肠道肿瘤(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肝癌、胆囊癌和胰腺癌等)、乳腺癌、肺癌、泌尿道肿瘤及恶性胸腹水的精准诊疗;恶性肿瘤细胞治疗。
二.医疗技术
肿瘤科目前主要开展全身恶性实体肿瘤的非手术综合治疗(化疗、靶向、免疫、放疗、细胞治疗、姑息治疗),尤其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骨与软组织肉瘤和骨转移癌、肺癌、乳腺癌以及恶性胸腹水等的规范化、精准化、个体化诊疗为特色。常规开展恶性肿瘤的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超声/CT引导下肿瘤穿刺活检、PORT静脉输液港植入、腹腔热灌注化疗、肿瘤射频/微波消融术、高能聚焦超声治疗术(HIFU)、全身/深部热疗等诊疗业务。肿瘤科化疗质控位列全市同类医院肿瘤科第一名,为上海市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上海市肿瘤HIFU治疗培训基地。
三.科学研究
临床研究方面,作为国家GCP新药临床实验基地,我科承担了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基础研究方面,团队致力于解决临床问题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寻找新的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和减轻患者病痛,最终服务于临床。科室团队近年开展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和耐药机制的研究,并在国内率先开展“类器官”临床转化性研究:将患者来源的新鲜肿瘤组织经体外三维(3D)细胞培养系统建立与患者肿瘤特征高度相似的“类器官”,首先在体外基于“类器官”进行药物敏感性筛选,然后用于患者体内,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特殊急需类项目资助。恶性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法,科室正在开展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获得了满意疗效。近年来,科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同时承担国家纳米重点课题、上海市科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研究基金”重点课题、上海市卫计委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四.教育、培训与国际交流
科室目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肿瘤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硕士、专培规培生、本科生及护士教学任务,现培育硕士研究生5人。科室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术会议约1-2次,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五.专科特色
科室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骨与软组织肉瘤和骨转移癌、恶性胸腹水以及肺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的内科综合治疗为特色。肿瘤科属于本市区级医院强势学科(20家区级医院621个学科中列第五,肿瘤科第一),以肿瘤患者为中心,与外科、放疗、介入、病理、影像、超声、内镜等多学科深度交流、共同协作,对疑难病例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使患者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少的花费,得到最规范和最有效的治疗。
科室现为上海市“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专注于癌症疼痛、癌症骨转移、恶性胸腹水、肿瘤营养等一系列复杂合并症的处理,致力于为癌痛患者进行科学的疼痛评估和安全有效的止痛和姑息治疗,让患者远离痛苦。科学合理的医疗手段及人性化的服务,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努力让癌症患者活得更长、更好。
肿瘤科护理团队是一支年轻朝气蓬勃的队伍,团结奋进、工作严谨、富有实干精神。骨干护士已熟悉掌握PICC管植入术,护理组对PICC管、PORT输液港的维护护理具有丰富的经验。我们的护理人员以饱满的热情,精心的呵护,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
科室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