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养生重在“清”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既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24节气之一。此时,杨柳泛青,正是祭祖扫墓和踏青赏花之际。清明节前后天气变化最为反复无常,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所以,清明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应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阳气生发之际,养生需注意:
起居养生
清肺气,注意“病从口入”
清明前后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原标题:中医养生,重在清明节
清肺气,换衣服不宜太早
春季乍暖还寒,气候多变,要保暖防寒,不使阳气受遏。“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穿着冬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
清肺气,预防过敏
春天,万物复苏,柳絮、花粉等随风飘扬。容易过敏的朋友在外出时佩戴口罩、墨镜,必要时带上预防过敏的药物,从而避免过敏症的发生。每天开窗通风30分钟以保持室内空气质量,不要盲目依赖熏香、空气过滤器等,按时清洗、晾晒被单。
运动养生
清肺气,宜动不宜静
春天,万木吐翠,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而“动”为养阳最重要一环。如散步、慢跑、做操、打球等,或到近郊、风景区去春游。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而且还能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强体防病。
清肺气,十点之后再锻炼
对于春天来讲,一些人会选择起早锻炼身体,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因为春天的早晨过于冷,如果想锻炼的话,可以选择在早晨的十点和下午的四点左右。选择轻柔和缓的运动项目,比如快走、慢跑、散步等,不要进行激烈运动,否则会使经过冬天严酷气候而变得脆弱的器官更容易受损。可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
情志养生
清心气,切莫忧伤过多
清明节前后,人们的情绪波动较大,悲伤过度对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控制情绪,以防旧病复发。春季也是多种精神疾病的高发期,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抑郁,诱发精神疾病。因此,清明前后人们不要过于悲伤,要注重清心气。
清肝气,忌急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畅达疏泄而恶抑郁。所以,养肝首要一条是调理情志。清明是人之阳气生发的时段,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人们容易情绪急躁。如果肝气过旺,影响脾胃,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春天应注意情志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
食补养生
清肝气,饮食清补为主
清明,正是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之际,亦日渐趋暖,所以天气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阴雨绵绵,此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毛笋、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
养生食谱推荐
1、桑葚薏米炖白鸽(桑葚20克,薏米30克,白鸽1只,姜、盐、香油少许,文火炖2小时)
功效:养血舒筋、利湿除烦之功
2、胡萝卜马蹄竹蔗水(甘蔗2-3节、马蹄5-6个、胡萝卜1根、适量蜂蜜;去皮切块,放入锅中倒入2-3倍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大约40分钟左右即可,待胡萝卜马蹄竹蔗水降到60度以下后可加入适量蜂蜜)
功效:滋润解热、生津止渴、开胃健脾、美容养颜
清明养生之保健调养
节气灸防病、健体
在一年中特定时令节气,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以激发经气,提高身体抵抗力的灸法,称为“节气灸”。这种灸法体现了我国传统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
艾灸能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回阳救逆、补中益气,祛湿散寒、消肿散结、防病保健,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清明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艾灸有补泻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热症体质的人,滋阴的同时再调理阴阳的平衡。
涌泉穴
【功效】温阳益气,通络活血,驱除下肢寒气
(涌泉穴:仰卧位。卷足,足底前1/3处可见有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中脘穴
【功效】和胃健脾
(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肚脐向上4寸)。即:心口窝到肚脐眼中央。)
肩井穴
【功效】疏导水液
(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芜湖市中医医院中医护理门诊提供督灸、脐灸、任脉灸等多种灸疗以及刮痧、平衡火罐、耳穴压丸等系列养生技术服务。
地址:芜湖市中医医院门诊楼五楼护理门诊。
就诊时间:周一到周日下午2:00-5:00。
电话:0553-5967282
-
上一篇: 【健康科普】不做斑女郎,拒绝黄褐斑
下一篇:【健康科普】小儿腹痛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