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 (续十一)作者王银邦
接续
听神经瘤
诊断
2.面神经功能试验 面神经功能的定量检查有助于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
(1)味觉定量检测试验:用电味觉计进行检测,将电极置于舍前2/3的一侧,通常患者比健康低20MA即有诊断意义。(2)流泪试验:由于听神经瘤早期即压迫面神经,因此患者流泪较少。
(3)眼轮匝肌反射的肌电图检查:面神经病变可出现眼轮匝肌异常的肌电反应。早期反应潜伏延迟、缺失或早反应呈多相波,则提示面神经的传导功能障碍。
(4)脑脊液检查:对颅内压增高不明显、乳头水肿轻微的病人,可行腰椎穿刺取少量脑脊液检查,是对听神经瘤辅助诊断的一项重要检查。听神经瘤病人脑脊液化验,蛋白含量多数增高,有的可达正常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但脑脊液细胞计数、糖及氯化物含量一般无特殊改变。
3.放射学检查
(1)岩骨平片:常选斯氏位,经眶前后位、汤氏位片来显示内听道。听神经瘤在岩骨平片上的主要表现为内耳道扩大。两侧内耳道的宽度相差1mm为可疑:若内耳道的顶底有骨侵蚀;或内耳孔内唇有骨侵蚀;或者两侧内耳道的形态不对称,即有诊断意义;
(2)对比造影:在检查部位注入与组织密度不同的对比剂,使检查部位图像清晰。常用对比剂有空气及有机碘类。通过腰椎穿刺或小脑延髓池穿刺法,刺入腰髓腔后先放3~5ml脑脊液,然后注入等量造影剂,调节体位,使造影剂进入桥小脑后,再行斯氏位投影。对比造影尤其是脑池气化造影CT扫描提高了听神经瘤的诊断率。不仅是小的或位于内听道内的肿瘤,而且还能较可靠地鉴别肿瘤和桥小角蛛网膜炎,区别其他器官部位的损害。但对于直径大于2cm者,造影剂不易进入脑池,不能判定肿瘤边界;
(3)推动脉造影:在前后位缘上,大脑后动脉及小脑前上动脉向上向内移动,后者改变最为明显,可高于大脑后动脉水平段的水平。基地动脉上部向对侧移位,肿瘤愈大愈明显。侧位像上,小脑前上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近端直且升高。基动脉稍前移或无明显改变。小脑后下动脉向下方移位,说明病人有小脑扁桃体下疝;
(4)CT检查:于桥小脑角出现与岩骨后面相连的稍高,低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常强化。强化后边缘清楚,其中可见囊性变区。有时囊变区很大,呈环状强化。病灶周围可见小肿带,内耳道口及内耳道可扩大、破坏;
(5)磁共振成像:MRI对骨质不显影,能防止颅后窝CT影响中骨质纹理的影响。对于早期不明显的内耳道病变,特别是伴有水肿的病变,MRI较CT更为敏感。MRI具有极好的组织对比特点,能清楚地扫描出颅内的解刨结构,正常解剖结构的移位与变形很容易分辨出来,由于MBI缺乏骨信息,当需要详细了解骨清炎时,就必须采取颞骨CT扫描。
-
上一篇: 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续十一)作者王银邦
下一篇:激光针灸治疗(十一)作者王银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