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腺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
腺淋巴瘤又称Warthin瘤、淋巴囊腺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等,其为发生于涎腺的第二常见肿瘤,仅次于多形性腺瘤,多发生于腮腺,罕见于小涎腺。有研究提示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八倍,吸烟可能是腺淋巴瘤的病因之一。据文献报告腺淋巴瘤好发年龄50~70岁且男女比列1.6~10:1,腺淋巴瘤大多为单发,12%的病例是多灶性的,双侧病变仅占6%,也有报道5%~14%的肿瘤为双侧性,腺淋巴瘤上皮和淋巴组织均可发生恶变,上皮恶变罕见。本文回顾我科近15年来收集的15例腮腺腺淋巴瘤临床病历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复习,以助于了解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肿瘤的进一步认识及诊断。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确诊的腮腺腺淋巴瘤完整资料病例,15例中均为男性,年龄46~79岁,平均65.6岁。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
2.方法
每位患者均通过病例资料详细统计性别、年龄、病程、生长部位、大小、边界、切面颜色等,病检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
二、结果
1.发病年龄及分布情况
15例腮腺腺淋巴瘤均为男性,年龄分布情况: 50~70岁8例(53.3%),<50岁4例(26.7%),>70岁3例(20%)。
15例患者均有吸烟史,年限不等。
2.发生部位
本研究中15例腺淋巴瘤,其中13例为腮腺单发病灶,2例病灶位于双侧腮腺。
3.临床表现
15例患者中病程最短的2月余,最长的40年余,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无痛性缓慢生长的肿块而无其他临床表现,少数伴有消长史或腮腺胀痛感。
4.大体及镜下表现
大体:肿物大小直径2.5~6.5cm,大体标本大多数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切面灰白灰褐色,呈囊性,小部分切开可见半透明胶冻,有的可见粘稠糊状液体,偶可见囊腔内含干酪样物。
镜下:肿瘤由上皮和淋巴样间质成分构成,上皮常形成不规则腺管或囊腔,囊内常含有粉红色细颗粒分泌物,分泌物中含有散在的中性粒细胞,部分可见胆固醇结晶。囊腔上皮衬覆特征性的双层上皮,多呈乳头状排列,内层为高柱状胞浆嗜酸细胞,可见顶浆分泌现象,位于柱状细胞外面为较小的扁平形及立方状的基底细胞,肿瘤上皮细胞内有时可见杯状细胞和化生的鳞状上皮细胞,间质内可见密集的淋巴样组织,部分可见生发中心。
三、讨论
腺淋巴瘤于1895年由Hildebrad首先报道,1929年Warthin创用了乳头状淋巴囊腺瘤的诊断名词,1991年WHO正式采用了Warthin瘤。腺淋巴瘤绝大多数发生于腮腺和腮腺淋巴结,少数可位于颈部淋巴结,颌下腺、扁桃体、唇部及上下颚等处,肿瘤单侧多见,好发于男性,且好发年龄在50~70岁,大部分有吸烟史,我院病理科所有涎腺肿瘤中,仅收集到15例腺淋巴瘤,而且均来源于腮腺,15例均为男性,发病平均年龄65.6岁,均有吸烟史,从发生部位、发病年龄、性别、吸烟史均符合文献报道。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因此临床医生对于有以上特点的腮腺肿瘤,首先应考虑涎腺腺淋巴瘤。
腺淋巴瘤组织学有典型的形态学特点,囊性双层上皮围成腺样或乳头状腺样,间质含有淋巴组织,究其根源,大多数学者认为腺淋巴瘤主要发生于腮腺淋巴结,也有学者认为肿瘤上皮是该肿瘤的触发因素,认为腺淋巴瘤是炎症的结果,这也解释了部分患者有消长史或胀痛感。有学者推测迷走在淋巴结内的涎腺组织是内因,而且有学者已经证实吸烟是促成涎腺导管上皮形成肿瘤的外在因素。该研究的15例均为男性,均有吸烟史,因此推测吸烟可能为腺淋巴瘤的主要原因之一。
腺淋巴瘤临床辅助检查主要是B超,了解该肿瘤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部位及大体特征对诊断起重要作用,但最终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本组资料显示该肿瘤组织学形态具有显著特征:肉眼呈囊性分叶状,切面灰白灰褐色;镜下由双层嗜酸性上皮细胞构成囊状、乳头状结构,间质为密集的淋巴组织,可见生发中心,上皮细胞发生癌变时需注意是否有移行过渡区,需除外转移癌。鉴别诊断:1、涎腺乳头状囊腺瘤:该肿瘤大体几乎都呈大囊或小囊,镜下在肿瘤内除肿瘤性上皮外,无增生的淋巴组织成分。2、非皮脂淋巴腺瘤:瘤细胞可为单层或多层,很少见基底细胞,瘤细胞可排列成小梁状、网状、腺管状、岛状等,且瘤细胞胞质呈淡伊红色或嗜双色,与腺淋巴瘤组织形态不同3、涎腺淋巴上皮癌:瘤细胞较大,异型性和多形性显著,核分裂像较多与腺淋巴瘤较好鉴别。4、Warthin瘤样乳头状甲状腺癌:该病变可以有明显的淋巴样间质和上皮嗜酸性化生,但与Warthin瘤不同的是,该疾病具有甲状腺乳头状核的特征,且上皮细胞表达甲状腺球蛋白。熟悉该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掌握其大体及镜下特征,能明显提高临床诊断率,降低误诊率,增强临床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
上一篇: 突发晕厥,如何处理?
下一篇:结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