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

医师教育 4阅读

一、症状概述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类。若黄疸病情不断加重,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因此新生儿出现皮肤发黄等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就医诊治。

二、分类

1、生理性黄疸

是因初生时胆红素产量大于胆红素排泄量引起的暂时性血清胆红素增高,可自行消退。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蜂,7~10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9~11天消退,最迟可达3~4周。患儿情况一般良好,足月儿大多不需要治疗,早产儿可酌情进行药物治疗或光疗。

2、病理性黄疸

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常因各种溶血、疾病、感染等多种病理因素导致。黄疸多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持续存在或退而复现。本病需要及时进行干预,以预防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避免对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

三、基本病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明显高于成人(新生儿8.8mg/kg,成人3.8mg/kg),主要是因红细胞被分解、破坏增多引起。

2、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白蛋白可与游离胆红素结合,将其运输到肝脏进行代谢。但由于酸中毒等原因可影响白蛋白的结合能力,或因新生儿体内白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胆红素代谢减少,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四、并发症

1、急性胆红素脑病

生后数周内胆红素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导致的疾病。早期出现嗜睡、反应低下、吮吸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偶有尖叫和呕吐等表现,持续12~24小时。然后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和发热。轻者双眼凝视,重者出现肌张力增高呼吸暂停、双手握紧等,持续12~48小时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但持续2周后可陆续出现核黄疸后遗症。

2、核黄疸

又称慢性胆红素脑病,是胆红素所致的慢性和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或后遗症。可有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向上转动障碍,形成落日眼)、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表现,有时还可留有脑瘫、智力落后、抽搐、抬头无力、流涎等后遗症。

肝细胞的受体蛋白可结合胆红素,并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催化,形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后经胆汁排泄到肠道,继之排出体外。但新生儿出生后,肝细胞受体蛋白含量低,UDPGT的含量低且活性差,故肝脏排泄胆红素能力较弱。

4、肠肝循环

新生儿肠蠕动性差,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且肠腔内β-葡萄糖醛酸酐酶活性相对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游离胆红素,然后被肠道重吸收,导致肠-肝循环增加,血胆红素水平增高。此外,胎粪含胆红素较多,如排泄延迟,也可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五、治疗原则

治疗的目的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重度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生理性黄疸一般可以自行消失,无需治疗;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和光疗。

六、物理治疗

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使用光疗箱、光疗灯、LED灯和光疗毯等设备进行治疗,治疗时注意适当补充水分。可能会出现发热、腹泻、皮疹及青铜症等副作用。

七、其他治疗

换血疗法:一般选用脐静脉或其他较大静脉进行换血,也可选用脐动、静脉进行同步换血。此治疗可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还可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

八、复诊须知

一般情况下,生后48小时内出院的新生儿,应进行2次复查,第一次在24~72小时,第二次在72~120小时;生后72~120小时内出院的新生儿,应在出院后2~5天内复查;对于存在风险因素的新生儿,应多次复查;无风险因素的新生儿,可延长复查时间间隔。有时医生还会根据新生儿出院时胆红素检查结果制定合适的复查计划。

九、饮食建议

1、尽早哺喂,对于缓解症状有一定益处。

2、给患儿补充足够的水分。

十、预防措施

每个新生儿的代谢情况各有差异,故生理性黄疸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但需密切观察情况,保证患儿的营养和正常发育,避免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病理性黄疸常因各种病理因素导致,可通过预防病因预防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常见措施如下:

1、夫妻双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亲血型为O,父亲血型为ABAB),或者母亲RH血型呈阴性,应定期做有关血清学和羊水检查,并在严密监护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2、注意保护婴儿,避免外伤,同时注意脐部及臀部的清洁,防止感染。

3、新生儿若出后存在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先天疾病时,积极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引发黄疸。


撰稿人:儿科 杨丽蓓

2021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