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标志物助力骨质疏松诊断 为临床治疗提供疗效评估手段
病人教育 4阅读
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6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近7000万,骨量减少者近2亿人,时至今日,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者的人数远超以上数字。
骨密度(BMD)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但是BMD结果只能反映检测时的骨骼状态,并不能提示临床骨骼的吸收/重建状态,因此建议将骨标志物作为骨密度早期检测的补充,并指导临床对疗效的判断。目前实验室可以提供给临床的骨标志物包括:VD, PTH, N-MID, P1NP,β-CTX。
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的主要元素。VD缺乏,PTH水平升高可导致骨软化症,骨转换增加,骨量减少,骨折风险增加。VD水平维持在>30ng/ml水平,可以使维生素D发挥更大的调节钙、骨骼和肌肉的作用。
P1NP反映的是I型胶原的沉积情况,因此是作为一项骨形成标志物。用Teriparatide (特立帕肽,甲状旁腺激素肽) 治疗的病人在开始治疗后3个月总P1NP即显示150%的增加,P1NP增加超过40%就表明促骨形成治疗成功。
检测血清β-CTX适用于监测骨质疏松症或其它骨疾病的抗吸收治疗(如二磷酸盐类和激素替代治疗)。双膦酸盐治疗后3周,β-CTX明显降低。同时β-CTX可以提示临床医生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
骨钙素是骨基质中最重要的一种特异性非胶原蛋白,是骨特异的依赖于维生素K发挥作用的钙结合蛋白。骨钙素作为骨转换标志物,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疗效观察(双磷酸盐或激素替代治疗,HRT)。骨钙素反应的是成骨细胞的功能。
骨标志物是BMD的有力补充,BMD一般在治疗后的1-2年才能反映治疗效果,但是骨标志物在治疗开始后的3个月即可提示临床疗效。因此骨标志物可以助力骨质疏松的诊断、预测和疗效监测。
-
上一篇: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专家提醒:瓜果成熟,谨防过敏
下一篇:开展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C677T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